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孟德尔从小爱好园艺,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念完大学就当了修道士,但他却矢志不渝地钻研科学。他对生物后代表现出与前代相似的生物性状感到好奇和困惑,在修道院任职期间,开始了长达 12 年的植物杂交试验他做试验的物种有一二十种之多,最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豌豆上。豌豆有许多优点,适于做植物杂交试验,它有许多品种,植株、花色、种皮颜色等性状明显,便于把它们区别开来,而且能够非常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孟德尔选择了豌豆的7对性状进行观察,即花的颜色、种子的形状、于叶的颜色、花的位置、成熟的豆英的形状、未成熟的豆英颜色、植株的高矮。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孟德尔得出植物性状的分离规律和植物性状的自由组合规律。植物的一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分别得到表现的规律就是分离规律(后称孟德尔第一定)
杂交植物的两对性状在分离时独立进行并随机组合的现象叫做”独立支配规律”或”自由组合规律”(后称孟德尔第二定律)。
为了解释这一遗传过程,孟德尔提出了因子假说。他认为,“一个因子决定一个性状”,在植物的生殖细胞中,含有代表植物性状的成分叫做因子(例如代表豌豆高茎的因子用大写字母C 来表示),这些因子一半来自父本,另一半来自母本。如果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个因子相同,就叫同质结合。例如高茎豌豆中包含两个因子CC,这就是纯种,如果来自父本和母本的这两个因子不同,一个是代表高茎的因子 C,一个是代表矮茎的因子 c(常用小写字母代表隐性性状),就叫做异质结合。含 Cc 的豌豆虽然也表现为高茎,但它是杂种,与纯种的高茎豌豆 CC 有着不同的遗传内容。通过对大量试验现象的分析,孟德尔发现,无论是同质结合还是异质结合,在形成花粉(精细胞)或胚珠<卵细胞)的过程中,代表一对性状的两个因子彼此发生了分离,分别分配到两个生殖细胞中去,这样,每一个生殖细胞(无论是精细胞还是卵细胞)只含有一个因子。当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后,受精卵(合子)又具有两个因子,恢复了原来的因子数。对于同质结合的豌豆,例如含 CC 的纯种豌豆,无论在形成精细胞或卵细胞时,其中包含的遗传因子完全相同,都含有一个因子C,所以只有一种类型的配子(精子或卵子),它们形成的合子仍然是 CC,是纯种。而异质结合的豌豆,例如子一代高茎豌豆含有 Cc 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半数的精细胞含有 C,半数的精细胞含有 c。在形成卵细胞时也是一样,一半含有 C,一半含有 c。这些配子结合时,遵循了自乘的原则,即 (C+c)(C+e): CC+Cc+Cc+cc。
对于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豌豆杂交出现的各种类型,同样可以用因子学说加以解
释。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