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百人”叶铮:从认知障碍入手治疗帕金森病 [打印本頁]

作者: 766201564    時間: 2017-6-25 05:40
標題: “百人”叶铮:从认知障碍入手治疗帕金森病
当前,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200多万,每100名65岁以上的国人中就有1~2名患者,且以每年10万的速度递增。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00万,到时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中国。


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再到德国吕贝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荷兰Donders脑认知与行为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百人计划”学者叶铮认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点小众,“我和我的团队在研究帕金森病的认知障碍。”

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选择研究帕金森病,是因为它的症状以及病理改变非常复杂,较难对症下药,换言之,人的大脑也不易更换,所以我们想知道它如何发生以及如何去治疗”。

帕金森病≠老年痴呆

关于帕金森病,有一种常见的误解:相当于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虽然,这两种疾病在中老年人中较常见,但它们的表现并不一样。

叶铮指出,帕金森病患者看起来并不傻,但他们有时会冲动而且行事刻板;老年痴呆症患者非常健忘,他们很可能忘记跟你的重要约会,甚至在他们非常熟悉的地方迷路。

研究发现,在微观层面粉红色圆形的结构是路易小体,它是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成分是α突触核蛋白;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黄色菊花样的结构是老年痴呆症的病理改变,它叫老年斑,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

早在1817年,英国伦敦的一位医生James Parkinson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帕金森病的论文,在这个论文中他记述了他在诊断的过程中经历的6个他认为非常相似的案例,后人把它命名为帕金森病。

200年过去了,人们现在能够知道的帕金森病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清楚是基因和环境究竟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帕金森病的产生,甚至有一些环境因素让人不可理解。

叶铮举例道,我们通常认为“多喝牛奶少抽烟”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对于帕金森病来说,多喝牛奶会增加致病风险,而抽烟越多、时间越长反而会减少致病风险,我们至今还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希望以后的科学能够解决这样的疑问。

叶铮表示,帕金森病和通常的躯体疾病有很大的不同在于治疗方面,它的症状和病理改变非常复杂,较难对症下药。

从认知障碍着手

现在常规的帕金森病治疗方法有三种:药物、通过手术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深部脑刺激)、损毁手术(通过手术去损毁大脑中的某个部分以便治疗症状)。

叶铮解释道:“这3种治疗方式有较强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变好还是不会变好,或者说是不是有一些不良的反应,这都跟个体有较大关系。”她举了个例子,有7%到17%的患者会在服药之后变得更加冲动,赌博成瘾,他们可能有特殊的性取向,可能暴饮暴食。甚至有人为此把医药公司告上了法庭,那是2012年在法国一件非常有名的案件。

在帕金森病的众多症状中,特别使人感到难受的是认知障碍,它们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特别大的影响。事实是,40%刚刚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就会有认知障碍,如果患病达20年以上,将会累计有80%以上的患者出现痴呆。

如今,不少患者在50~60岁时被诊断为帕金森病,甚至还有更年轻的。按此推算,20年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患者家庭的生活质量将遭受重大影响。

如果说身体的疾病可以忍受,身体的衰老也可以忍受,但思维的衰退有点难以掌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患者可以更换心肝脾胃等器官,但谁想过换一个脑袋呢?

“你换了脑之后,你还是你吗?”叶铮认为,应该没有人愿意换脑,因此她和团队选择研究认知障碍。叶铮和剑桥大学同事的研究采用了药物、磁共振成像、心理学测验等手段:用药物去增强那些受到疾病侵害的神经系统,用神经扫描去观察大脑的变化,用心理学测验去评估每个人的认知功能以及行为表现。

让生活更加美好

叶铮团队邀请了一批健康的中老年人和帕金森病患者,让他们躺在核磁机里面,然后一边扫描一边做心理测验。他们发现健康的老年人无论是在额叶、顶叶还是颞叶的这些部位,大脑很多部分的活跃程度远远大于帕金森病患者。

随后,叶铮团队又邀请了帕金森病患者,让他们在服用安慰剂和真实药物的情况下,在磁共振扫描仪里面完成这项心理学测验。团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根据磁共振扫描的数据,以及为每位患者评估的行为和认知功能数据,去预测他们对一种从来没有吃过的药物的疗效反应。

叶铮指出:“这项测验的准确率能够达到80%到85%,使我们未来为人量身定制或者量脑定制治疗方案成为可能。”

当前,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200多万,每100名65岁以上的国人中就有1~2名患者,且以每年10万的速度递增。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00万,到时候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患者在中国。

如此庞大的帕金森病患者群体对国家和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叶铮表示:“关于帕金森病的研究光靠科学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医生以及患者的协同配合才能达成。”

然而,叶铮也发现,我国的患者对于参与这类研究的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经常遇到反复来参加研究的患者,虽然参加研究也许并不能直接改善患者的疾病状况,但可以更多了解认知功能的真相。”

叶铮希望有更多的患者志愿者来参与研究,这不会影响大家的医疗或其他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正常的治疗过程,但是参加研究可以获得免费的医学影像检查、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长达1到2年的定期随访。“我希望大家加入我们,让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都更加美好,让生命更有意义。”
作者: 大智若愚    時間: 2017-8-5 20:43
人老很可怕,趁年輕多行善
作者: xuehouniao    時間: 2017-8-17 13: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dsq12321    時間: 2017-8-17 13:49
为什么人类会生病?
作者: www124578    時間: 2017-8-27 00:22
感谢发帖
作者: 疯小楼    時間: 2017-8-27 12:4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作者: 凌云旗下    時間: 2017-8-27 12:50
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自90年代后期第一个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发现以来,目前至少有6个致病基因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但帕金森病中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还是散发病例。遗传因素也只是PD发病的因素之一。
作者: oopp007    時間: 2017-8-27 13:00
相信科学
作者: kcl78692    時間: 2017-8-27 13:48
都是很可怕的病啊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today/)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