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尼回来梅州的满意哥, 回忆起自己在海外的念念不忘和白月光, 说的,就是家乡的火船码头。 100多年前, 无数客家人从这里开始,背井离乡, 坐船从梅江顺流而过,驶过梅东桥,进入韩江。 最后驶向浩瀚的大海。 ![]()
这里,就是满意哥的家乡——梅州,松口古镇。 被称为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和佛山镇、东莞石龙镇、廉江安铺镇,合称广东四大古镇。 虽然现在鲜被提起,但这里的历史和辉煌,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 这里的情怀和乡愁,则是从明末清初客家人开始去南洋奔生活说起。 ![]()
“一个松口镇,半部客家迁徙史诗”。 松口古镇上,有一个大家都会打卡的地方,是一个指向世界各地的路牌。 少年时的人们为了生计,从这里出发, 再归来时,已是白发两鬓。 也因如此,当年的松口,比梅州的名气还大。 以前的人通信,都不用写梅州,直接写“松口”即可以送达。 应了那句话,“自古松口不称州”。 可想而知,当年松口的地位斐然。 ![]()
![]()
之前,我们发过一篇梅州, 我们说梅州,有全世界的乡愁。 侯孝贤也说,过了梅江桥,就到家了。 ![]()
而松口,则又是梅州人,最感怀之所在。 上周,我们特地从广州出发, 去到这个离梅州市区一个小时路程的千年古镇。 这几年,这个古镇大变样。 正将当年的回忆,修缮进如今的梦境里。 ![]()
百年的乡愁被感怀,千年的历史也重新被看见。 梅江水悠悠, 带着我们走进了,这个差点被遗忘的南洋旧梦。 然后被客家人浓得化不开的热情, 深深感动了。 ![]()
01 “距离吉隆坡,2818公里” 我们抵达松口古镇的时候,已是中午时分。 这两周广东天气绝佳, 阳光耀眼,和对面的山水相映成趣,将梅江映照出了星芒波影。 ![]()
老街上,部分建筑的外墙还在修缮,这个古镇正在通往重生的路上。 但这里,已经迎来不少游客。 ![]()
大家通常从移民广场开始,从松口印象这座被活化的古楼出发, 然后顺着梅江,向码头方向行进。 街道不宽,两边的老屋们都颇为有趣。 ![]()
有摆着柚子让大家自助付款的街铺; ![]()
有打开门唱着卡啦ok的男主人; 有自己吹拉弹唱的“古镇乐队”; 也有外地返乡,在古镇开画廊的年轻人。 ![]()
一路到火船码头 ,和正对着的松江大酒店 , 这趟行走就进入了高潮。 ![]()
满意哥所说的念念不忘,正是这里。 100年前,这里是广东第二大河港。 用满意哥的话说,就是运送一块木材,可以直接在木材上写名字, 然后顺流而下,汕头直接签收。 据记载,在鼎盛时期, 火船码头附近拥有1000多家商铺, 每天多达300多条船停泊,6000多名旅客登船远去。 100年后,那些背井离乡的客家人,已经远涉重洋在远方打拼。 只留下为了纪念祖辈而创作的雕像,和码头上巨大的时光壁画。 ![]()
一个数据。 松口镇如今人口7-8万人,在外的旅居华侨也有8万人左右。 19世纪60年代起,东南亚开埠,急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 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渐渐的,大批客家人都踏上了去南洋的方向。 在松口,甚至有了个不成名的规定。 部分家族的男丁,只要到了18岁,除了一个留守家园外,都要出去闯荡。 这也是客家人“丁满十六出南洋”说法的由来。 ![]()
而但凡下南洋的客家人,或由南洋回国探亲, 大多都会居住在火船码头对面的 松江大酒店 , 这也是当时粤赣最有名 的酒店之一。 米黄墙壁,连券式外廊骑楼,哥特式飘檐,中西合璧的风格。 它矗立在这里,见证了这座历史重镇的繁华, 也见证了无数家庭的离合与悲欢。 一百年过去, 如今的松江大酒店已不是酒店, 它成为了承载着客侨们记忆和情怀的文史馆。 ![]()
我们走进内里,看到展厅里有很多当年的侨批, 鸿雁般从百年前飞到了如今。 如同时光碎片,一起拼凑起了那段回忆。 就像那个路牌上写的—— “距离吉隆坡2818公里,距离多伦多12309公里。” 在客家 男人下南洋没有归期的岁月里, 女人们在家养育孩儿,翘首盼望丈夫早日归来, 从青丝少女,成为白发暮年。 ![]()
![]()
![]()
在外奔生活的客侨们, 也用勤劳和智慧,为自己为家乡奔出了一个个闪着光芒的未来。 后来,火船码头附近的水泥店铺,骑楼风貌,几乎都是华侨投资家乡而建。 其中,华侨廖舫州、钟成材,是代表,也是标杆和传奇。 我们登上大酒店的五楼,也是顶楼。 这里现在活化为一个,可以喝茶看日落的天台。 水母造型的灯在夕阳的光线里,随风摆动,是有根系的浮萍。 ![]()
有老街坊养的鸽子飞过天空, 但很快,又回来了。 02 “明朝最后一个太子,在这” 今年6月16日,梅州遭遇了多年难遇的大水。 松口是受灾重镇。 ![]()
火船码头的水位,涨到几乎整条码头和街道都被淹没。 在等水退的时候, 松口的街坊们并无惊慌,由上至下互相帮扶,团结互助,携手共进,等天晴。 这是客家人印在灵魂深处的坚韧,也是千年来松口镇这曾经沧海的最佳佐证。 时光往前拨回千年。 松口的辉煌和传奇,这才刚刚开始。 ![]()
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它被称为东畲寨。 后来,它的名字被改为梅口。 到了南汉乾和三年(945年),松口镇这个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 而属于松口最沸沸扬扬的传奇, 则是—— 这里是明朝最后一位太子 朱慈烺,后来所隐居的小城。 他隐居的地方就叫做:世德堂 。 明末,松口人李二何(李士淳)在皇宫任侍读学士,教导明末代皇帝崇祯的儿子朱慈烺,是他的太子傅。 后来清兵入关,李二何便携皇太子朱慈烺潜逃至福建,后回到松口,将世德堂作为太子的行宫。 大部分建筑,于是按皇宫模式进行建造。 我们去的时候,世德堂正在重修,没能进去一窥究竟。 但据本地的小伙伴说,这里内有乾坤,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 我们无法去追溯当年这个命运颠沛的皇太子,在这个行宫里,如何度过了后半生。 只知道,他亦在这里留下了更多的痕迹。 每年农历三月十九,他都会祭拜先祖。 这一天是崇祯朱由检上吊自尽的日子,为了避嫌,他将这一天定为太阳公公日。 直到今日,每逢农历三月十九,当地客家人都会祭拜,成为了当地的传统民俗节日。 松江人李二何所做的,还不止于此。 松江河畔高耸挺拔的那座元魁塔,也是他募集而落成。 ![]()
本意是为了聚集文气,毕竟建成的那一年,李二何即中会魁。 后来多年过去,这座塔却渐渐成为了客家人心中的“望乡塔”。 离家的人儿归来,远远看见这座塔, 就知道到家了。 而在家等待的人,思念亲人了, 也可以爬上这座塔, 看江水深处有没有船儿,正在归来。 ![]()
03 “不只是柚子,不只是腌面” 离家万里的客家人,想念的那一种味道, 一定是家里食物的热气腾腾。 ![]()
松口古镇,老街食铺林立,饭点开张,老板热情质朴。 让我们也好好品尝了一番客家人的滋味乡愁。 ![]()
梅州,有一种说法叫做八山一水一分田, 山多,富硒的土壤成分多,所以柚子极为好吃。 作为金柚(沙田柚)之乡,松口满街都是。 五元一个,十元一个,让我这个爱柚子星人吃到饱。 但这里,绝不仅仅只是柚子。 必须提,腌面。 猪油拌面+一碗三及第,有哪个远方的游子不会潸然泪下? ![]()
说来三及第,又要说这里的文风传承。 清朝状元林召棠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 三 及第汤由此而得名。 早餐来一碗,一天的精神头都够了。 独特的,鱼散粉。 这是我在松口的最爱,也是松口的特色之一。 ![]()
松口临江,人们大多捕鱼为生,于是选用鲮鱼为主材料,搭配松软且有韧性的米粉, 加上这里特制的红酒曲,然后炒制得干燥喷香,爽口弹牙, 就是鱼散粉诱人的来源。 对了,松口人还会用红酒曲来煲鸡汤。 ![]()
我们去到的当晚降温, 当即试了一碗,甘甜浓郁,浑身都温暖了。 仙人粄。 也是松口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吃。 有点像烧仙草,也有点像龟苓膏。 ![]()
用仙人草熬制而成,加白糖一元,加红糖两元。 农历入伏吃仙人粄,就是客家人的习俗, 但广东总归是夏天更长,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 整一年都不会长痱子。 还有, 炸肉丸、企炉饼等。 ![]()
如此种种还有各类各类炸物和饼, 我们发现,大多都是由为了让亲人们离家好携带的干粮,演化而成。 所以有人感叹, 松口人也好,梅州人也好, 一直都做好了在路上的准备。 或者,换一个思路。 也或许正是有了“在路上”的暗示, 所以松口人对于所有在家遇到的人,都极为热情和珍惜。 给我们指路,陪我们吃水果、送零食、侃大山。 ![]()
他们很勇敢,随时准备踏上火船, 去往下一站的山高水长; 他们也依然有初心,张开怀抱, 迎接每一个从远方而来的“客”人。 这,可能就是千年重镇松口的, 格局与情怀吧。 事实上, 松口,正是整个世界客都,梅州的缩影。 这座在广东东北部的城市, 将无数人输送到五湖四海, 又迎接无数人踏浪归来。 是“将军之城”,走出过大大小小500多名将军; 是足球之城,不止有征战中超梅州客家,还走出过“世界球王”。 但最重要的, 这里永远是,全世界8000万客家人的, 心灵家园。 远离家乡的每一个人, 都曾是某种意义上的“客家人”。 吃一碗腌面,回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