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新加坡,一座洒满赤道阳光的城市,一个充满多种族多文化碰撞融合的国家,一个被贴上无数相互矛盾标签的社会……
我第一次在这里走路观花,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连浅尝辄止都算不上。既无对历史的预习,更没有从国计民生的高屋建瓴。
有的,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匆匆留影。
还有一些不着边际的直觉联想…… 前言——为什么是 新加坡
在2010年初,也就是将近将近一年前,我们全家在 新加坡整整待了一周的时间。对于初次全家出国的中国人,可能 新加坡是最好和最不好的一个旅游选择。说最好,是因为这里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整个一周内,无论面对什么人种、什么状况,基本上华语可以搞定一切。当然,也有意外。不过,即便是面对这种意外,你唯一需要学会的一句英语,也无非就是一句“Can you speak Chinese?”——你会说华语吗?
说 新加坡最不好,是这里虽然市容干净、建筑别致、历史韵味独特,但并非很适合所有人作为旅游目的地。更多的国人来到这个城市国家,主要是为了中转或者歇脚。所谓新马太,新在整个旅程设计中,也多半属于起承转合的调剂。相对于喜欢异国风情的、初出国门的大家而言,这个城市,实在不够刺激。但其实,如果能够了解一些这个城市的历史,那么再看那些街道和建筑,徜徉一下那里众多的博物馆,其中风味还是非常别致的。
准备
联系行程去 新加坡,一般可以通过旅行社。通过网络也可以解决问题。甚至,如果有勇气以非常垃圾的英语创关,直接电话到 新加坡酒店,就可以定到很便宜的房间。我曾经为了确认是否可以加床,给 新加坡皇家酒店打电话,除了开头用结结巴巴的中国式英语说明我来自中国大陆,希望了解一些酒店的信息,希望他们找一个会华语的人接我的电话……这三句话外,剩下的就是全程华语,没有任何障碍。
签证和报价最可能浪费时间的,就是护照签证和机票。尤其是护照和签证,是必须本人去办理的。护照的办理最好提前,尤其需要躲开春节、十一大长假前的一个月。其实,护照办起来不复杂。可能对首次出国的人来说,签证比较复杂。 新加坡的签证,目前对国内几个 大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一年多次往返的旅游签证。但因为春节前后,时间和工作冲突得厉害,于是我们选择的是携程的全包旅行报价,包括了往返机票+酒店+圣淘沙岛的门票+代办签证。因为旅游淡旺季的差别,所以具体价格实际已经没有参考的价值。一般以携程当时的报价为基准,自己直接联系航空公司和住宿,应该会比携程报价便宜2~3千元/人左右。
天气和衣服 新加坡紧邻赤道, 临海城市,空气湿润。防晒肯定是需要的,但不需要特别刻意。带足夏天的衣服,注意遮阳帽伞就可以。基本上,这次我们全家出行,再次验证了只要出游,衣物必然带多的真理。
货币和购物 新加坡使用新币,对人民币大约1:4。在国内除了中行,没地方可以兑换新币。我们在 北京兑换了一千多新币,据银行的人说,已经把当天全 北京的新币都换完了。不过,其实事后才知道大可不必如此。到了 新加坡,机场就可以直接兑换。而且,购物场所基本都可以刷卡,很多地方都有支持银联卡的POS机。带一张银联卡,在 新加坡可以直接刷人民币。但在不支持银联卡的地方,就需要先折算成美元,所以,一张银联标志的双币信用卡,足以应付绝大多数消费。日常吃喝之类,有个几百新币也就足够了。另外,记得一定要在离开 新加坡时,将手头的新币都兑换回人民币,否则回到国内基本上又找不到地方兑换,只能存到中行,然后再兑换。对没有在中行开户的人来说,反正很麻烦就是了。
摄影 新加坡的城市市容很有特色,但据说现在因为去的中国人多了,所以没有以前干净了。接近赤道的阳光和气候,可以给街拍带来非常不错的体验。但 日照非常强烈,所以建议用单反的,就配一套滤镜和镜头支架,这对减少照片过曝,优化照片的层次感,会很有帮助。一套支架加红兰绿三色滤镜再加一组灰度渐变滤镜,在淘宝上应该是二百以内。当然,嫌麻烦和后处理能力强的,可以利用后期处理加数字滤镜,但最终的效果,肯定不如现场实拍。至于拿卡片机的,那就全部选Auto档吧。赤道的阳光加上 新加坡通透清洁的空气,保证你在不逆光时,可以拍出非常漂亮的照片,但逆光就算了吧,基本上,除了黑乎乎的剪影,你什么也看不到。没办法,那里的明暗对比太强烈。当然,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带个小三脚架,你的卡片机又具备现在刚开始时髦的HDR功能。那倒是很值得在 新加坡的街道边尝试一下。相信我,效果一定不会让你感觉白受累背了个忒沉的脚架。
家庭作业对于 新加坡,即便是你只到那里中转,也很值得在去前,对这个城市国家的历史,做一些简单的了解。这样的家庭作业,会让你在真正踏足在近现代和当代世界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城市国家时,找到一点时空流转,人文风流的穿梭感觉。或许那一刻,才是对一个匆匆过客而言, 新加坡最具魅力和震撼的瞬间。
新加坡,最常见的故称为“淡马锡”。在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海图上,就是这个名字。更早在元代的时候,据说叫“单马锡”。“Temasek”这个词汇究竟是什么意思,没有在网上查到确切的说法。而 新加坡这个成为最早的来源,则是印尼历史上的室利佛逝王朝(Sri Vijayan)。这个王朝的人用一个 印度梵文的词汇,将此地命名为“狮子城”。
真正意义上的 新加坡历史,起源于1819年,一个名叫莱佛士的 英国人,在 新加坡河口登岸。当这个被 新加坡尊为国父的 英国人登上 新加坡河东岸的时候,他看到的,只是一座只有150人左右的 临海小村庄。
现在,在这座“小村庄”里,聚集了包括华人、马来人、 印度人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的人群,佛教、 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和谐并存。你在一条全长不到百米的街道上,看到佛寺、教堂、清真寺和兴都庙( 印度教寺庙)比邻兴建且各自都香火旺盛,信众各安其所。这样的场景,在 新加坡就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社会常态。
新加坡的市政规划出自莱佛士之手,是典型的按种族划分居住区域的方式。因此,就有了小 印度、牛车水(唐人街)等等景观。但现在,这写地方的旅游意义远大于城市规划的意义。 新加坡别具特色的现代组屋,可能在今天已经对超高房价折磨得近乎麻木的国人眼里,更具对比价值。
出行在 新加坡城里出行,究竟什么最方便。以我的切身体会,那就是打的。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我们一家在 新加坡的一周里,多次尝试 新加坡的公共汽车,结果都是极度的挫败。唯一一次的尝试,就是做错了车次。甚至出现过,有热心的当地人看我们站在车站路牌下茫然不知所错,主动上前给我们指路。结果,讨论之下,最后当地人建议我们还是去打车吧。因为连她自己都有点搞不清站牌上的路线和换车的方式。关键是, 新加坡的公车,是不报站的。到站与否全看自己,这样一来,初来乍到的游客显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由此造成的疲劳,远大于在街道上信马由缰地闲逛。而打车在 新加坡竟然出乎意料地便宜。 新加坡的出租,计价可能是按英制方式,我看计价器上跳字,是三百多米一次。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一家三口打车,如果距离适中,绝对不会比做公车更贵。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在 新加坡打车,无论遇到什么种族的的哥,上车一律都跟我将华语。而且车上听的电台,一律都是华语普通话的交通台。主持人的那腔调,有太浓厚的 北京交通台痕迹。让我第一次听到时,竟有时空错乱的感觉油然而生。
地铁是除了出租之外,另一个更方便的选择。在网上找一张 新加坡的地铁路线图,然后注意查一下各个经典和地铁站的对应表,基本上准备些10块20块新币的零钱。就可以搞定绝大多数的出行计划。
好了,废话已经罗嗦得太多。现在开始2010年春节前,徜徉 新加坡的全记录。
出发,从 北京到 新加坡
北京直飞 新加坡的国际航班,是在后半夜起飞,到达新加被是当地时间早上六点多。基本上,大家都是上飞机就睡觉。虽然不大可能在飞机上睡舒服,但至少也可以养养神。飞机上游客居多,少见商务打扮的人士。毕竟临近春节,这个时候,不是回家的,就是去旅游的。
国际航班,必须比国内航班提前2~3小时,因为需要办理报关等等手续。其实真做起来,也不是那么费事。可能因为我们的航班是在深夜,而且本身也还没到旅游旺季。所以,这样的轻松,很可能只是个别现象。
![]() 一年前,报关还是一件几乎可有可无的事情。当我要对带出去的摄影装备报备的时候,海关的工作人员明显表示这是多此一举。但是,现在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了。因为,再入关时,超过5000元价值的IT类物品,都要征收20%的关税!数码相机和镜头,显然都会成为关注的对象。而且,是否价值超过5000元人民币,也是由海关说了算,而不是你来定义。所以,尤其是如我这样,到处都会带上一堆机身镜头的烧包,出关前认真填写报关单,可能就是一件非常费事耗时的事情。
![]() 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空旷的大厅,稀稀落落的人流。
![]() 通往去国际候机厅的通道,尽头是机场内的快速轨道列车。国际候机厅距离航站楼可不是一般的远。
![]() 机场快轨的站台,其实,和一个简易版的地铁站没啥两样。就是灯多,一路走来,发现机场里的灯几乎都是按片算的。这一晚上算下来,得多少电?何况,机场这样的大开间的封闭空间,似乎只要运营,这些灯大概就一直亮着,因为外面即便阳光明媚,里头不开灯,也是一片漆黑。
![]() 快轨列车来了
![]() 国际候机厅,一样的灯火通明,就是多了很多的免税店。我们一行中的女性领导们,无论大小,都会这里充满了好奇和欲望,男性们则要么没感觉,要么感觉很不好……
![]() 免税店,我看这里的东西价钱一点都不便宜。而且,种类非常单一。除了烟酒、糖果,就是化妆品。除此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 候机厅,空无一人,只有我们几个在到处闲逛。
![]() 要走到指定的登机口,真是长途跋涉啊。
![]() 终于要登机了!
![]() 这是从舷窗向下,拍到的 新加坡海港黎明前的景象。这时飞机已经开始下降,仓内灯光也已经打开,所以舷窗的反光很强烈。肉眼看到的景象,比这个要漂亮得多。 新加坡,我们来了。
![]() 新加坡国际机场里,同样人不是很多。
![]() 同样需要有一系列的入关/报关手续要办。在这里,就可以体会到 新加坡特有的旅游特色——无论什么肤色种族,海关和机场人员,几乎都会基本的华语。看来中国人来这里旅游或者中转的,实在是太多了。
![]() 新加坡空港里,很知名的免费上网电脑。我想这里的上网电脑,之所以在国内广为流传,很大可能就是,通过这里可以直接联系 新加坡市内的各个酒店,再就是这里不但免费,而且没有GFW吧。
![]() 空港内的货币兑换处。个人建议,到了这里,一定要根据行程安排,马上兑换足够的新币,且最好是零钞。我们就曾经遇到手里拿着一张千元大钞,但在地铁买卡被拒的情况,因为人家根本找不开!市内的银行营业厅,也多半不提供货币兑换,必须找专门的旅游货币兑换处,但这对于首次来 新加坡的人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且浪费时间,很不值得。
离开空港,前往市区。 新加坡的赤道热带风情,已经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天,新加坡初印象组屋印象早上的 新加坡,完全看不出和国内南方机场的绝对差别,尤其是满眼的热带植被和林立的高楼。在 新加坡工作的亲戚专程来接我们一家。于是,我们在 新加坡的第一站,就是去见识闻名遐迩的 新加坡“组屋”。 新加坡的“组屋”闻名已久,但真正见到,却发现与想象和传闻中的描写差距甚远。
站在其中一栋组屋的顶层走廊上,俯瞰周围社区。远处山背后,就是另一个国家,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极致化的对比和冲击,但是生存其间的人们,其实和我这个匆匆游客,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都如出一辙。漫步在组屋的社区小道上, 如果不是路边路牌上的几种文字,我几乎困惑于究竟是走在哪个国内的城市之中——记忆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个国内城市的社区街道,能有这样的整洁和幽静。
组屋旁的小径上,仰望午后 新加坡的天空。(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站在组屋楼群前,仰视天空。我恍惚记得,在已经久远到遗忘的记忆里,自己家门口的天空,貌似也曾经这样蓝过,树也曾经这样绿过,空气里弥漫的那一丝午后的懒散和温湿,让我恍惚。
可惜,这里,并不是我的记忆和家园。这里,只是又一个“他乡”。(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在这里,要对“组屋”多说几句。 新加坡的“组屋”,其实就是大片集中的公寓房。其楼宇和房间格局,和国内兴建于上世纪8~90年代的住宅楼别无二致。一般一套公寓的面积在120平左右,多数为两居,也有三居,超过150平的。但应该诸如四室两厅两卫,超过250平这样国内常见的户型。一句话,这就是政府出钱修建的平民廉价公寓。组屋不可销售,只能租赁,且租金不高,确保当地工作的年轻人,如果一人工作,就可以供养得其一套这样的住房,连同一家四口(两个孩子),并赡养老人。更进一步,如果是 新加坡公民,那么当地政府鼓励其购买住房。我家亲戚至今没有在 新加坡入籍,但据他们说,如果愿意入籍,那么就可以以相当于国内几十万的代价(这是相对价格,就绝对值而言, 新加坡的房价现在也不低了),获得一套高级公寓。这是会真正属于他们的房产,而不再是组屋。当然,一旦购买这样的公寓,组屋必须事先退还。这也是当地政府非常坚持的一点。据说, 新加坡当地人普遍感觉住房压力在提高,年轻家庭普遍两人工作,才能供得起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一个人除了一份工外,还要再去做一两份兼职,也是很普遍的现象。由此可见,即便政府提供了优惠政策,住房压力,对于 新加坡当地人而言,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至少,努力工作,养家糊口之外,还可以有明确的盼头和指望,养老养小可以有足够的保障感,这些在我接触到的 新加坡当地人看来,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比我现在的日常生活,可能最大的心理差别,大概就在于这种理所当然对于我等P民而言,已经越来越像奢侈品了吧。
只是作为一个游客,对这里完全陌生,除了匆匆而过,实在没有什么能够寻幽探胜的韵味。(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暴晒的阳光 碧蓝的天空 清新的空气 飞快飘动的云彩 整洁的街道 绿树成荫 还有 四周高楼玻璃幕墙上反射的蓝天白云 还有 路上行走的各色人等(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四马路的兴都庙和观音堂
在 新加坡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俗称四马路的滑铁卢街。这条街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源于位于这条其实一点都不长的小街上的两座庙宇。一座是位于街口的 印度教克里斯南兴都庙,另一座,则是与之间隔不足五米的佛教寺庙观音堂。还有两座庙宇门口非常具有当地特色,几乎全球独一份儿的特殊景观—— 印度教庙宇前的香炉和观音堂前的花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印度教的仪轨中,是没有烧香这个仪式的。但在克里斯南兴都庙门前却有一座香炉,而且香火鼎盛,大量的信徒和非信徒,都会在这里上香祈祷。而观音堂前的花市,则全球知名。据说在二战期间,日军轰炸 新加坡。市民避难于观音堂内。结果四周建筑均在战火中损毁,唯有观音堂毫发无损。其中避难的市民由此虔信这是佛的大能,观音堂香火由此日益鼎盛。但无论何时,观音堂内外,皆不见售卖所谓“高香”的摊贩。且进入观音堂后,就可以看到迎门的影壁上,写着类似“信佛在心,三根线香足以”的偈语。并再三告示前来的信众,不要买“高香”供奉。而门前大片出售鲜花的花市,则生意火爆。被专门手工折叠花瓣的荷花,是这里主要的奉佛贡品。
说到克里斯南兴都庙,一般大陆来的游客多数都会错将之当作佛寺。但其实, 印度教的历史远远悠久于佛教。作为 印度的传统宗教, 印度教(Hinduism)一词,其实并非其原本的称谓,而是19世纪从 欧洲东行而来的殖民者对 印度当地宗教的一个通称。其实, 印度教中流派之多、之复杂,之间差别之大,甚至超过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对比。但 印度教内部虽然教义繁杂冲突,但其根本的共性,却又非常一致。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都承认吠陀权威。所有 印度教派别都以成型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经》为根本经典。因此,一般也认为 印度教实际起源于古 印度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未出家前,也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
现代 印度教的真正成型,是在公元9世纪,有 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在吸收佛教、和与佛教同时期的 印度宗教耆那教的部分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而成。
印度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被称为“梵我同一”,这一宗旨起源于奥义书,由商羯罗的吠檀多不二论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由此成为 印度教的主要信仰。所谓“梵我同一”,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人的灵魂或本质“我”只是宇宙灵魂或本质“梵”在人体中的代表,两者同根同源同体,是同一不二的。人的灵魂“我”,就是“梵”降临世界,在人体中的一种显现。“我”在人世间受到肉体各种欲望的束缚,但有恢复自己本来面目、还归于梵的要求。一个人要进行瑜伽修练,克服私欲,就可以使“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原于梵;人的灵魂进而由此获得解脱,达到永生极乐的境界。
看着这一段论述,是不是很眼熟?对!没错,这就是在我们刚从 新加坡回来,就开始正在全球热到发烫,红到发紫的3D电影《阿凡达》中,Avatar(化身、或称降世)一词的最初来源。在 印度教,乃至很多亚洲宗教中,化身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 印度教的多神信仰中,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Vishnu) ,是 印度教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维护宇宙之权,与湿婆(Shiva)神二分神界权力。毗湿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鸟。通常以四臂握着圆轮、法螺贝、棍棒、弓的形象出现。在 印度教的某些经典中记载,毗湿奴 (Vishnu)不断以不同的阿凡达降临人世,其中第八代阿凡达,在距今3700多年前,降临人间,名叫Krishna,古 印度梵文意为“救世主”,这个阿凡达就成为 印度教教主,也就是在四马路上的这个克里斯南兴都庙所供奉的主神。当地华文将Krishna翻译为克里斯南,在现在的英语体系中,称呼这位 印度教的教主为Hare Krishna,华文翻译为哈瑞 奎师那或哈瑞 克里斯南。在 印度教的神庙中,这个毗湿奴的第八代阿凡达,是以手持一管笛子的俊美亚里安人种形象出现,伴随他的多为爱侣、神牛等等。而继Krishna之后,毗湿奴 (Vishnu)的第九代阿凡达,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释迦牟尼!
另外,在 印度教中,宇宙的创造者梵天(Brahma),也就是一般在现在被俗称“四面佛”的,虽然同为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但却不太被信徒重视。据说,全 印度超过四千座 印度教寺庙中,专门供奉梵天的,只有两座。而保护之神毗湿奴 (Vishnu),和毁灭与创造之神湿婆(Shiva),则信众甚多。湿婆(Shiva)也被称为舞蹈之神,他的形象是一个三首四臂的舞蹈形象。
在 印度教寺庙,其实也包括所有的宗教寺院中,一般都是禁止拍照的。这不仅是宗教禁忌,同时也是对当地正在进行宗教仪式的信徒的一种基本尊重。所以,这次在 新加坡,无论是在兴都庙,还是在佛寺,亦或是大街小巷边林立的教堂,我留下的无一例外,都是外景的照片。(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克里斯南兴都庙门前神奇的香炉,和虔诚的上香人。
估计,这些人很可能并不是 印度教信徒,而是信奉有佛就烧香,见神就磕头,礼多神不怪的世俗信奉者。按照 印度教的礼仪,是不需要在神前供奉香炉,焚香祈祷的。至于礼拜,则更有一套比较复杂的仪规。至少不会是如佛寺那样,只是双手合十,拜拜就可以的。但在这里,神庙门口的香炉显然得到了寺内僧人的默认。另外,还有一点,是我比较失误的地方。注意看那顶“新月”遮阳伞的左侧遮挡的那尊兰绿色护法神,那就是 印度神话中,一个与中国文化颇为密切的一个形象——猴神哈奴曼!对,也就是打闹天宫的孙猴子的原型。我当时没有留意,事后就后悔了,怎么没给孙行者的前身单独留个影?!(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富于浓厚 印度文化色彩的四马路克里斯南兴都庙,寺庙正门上下四周的雕塑群像,极具色彩和造型的绚丽。看到这些,就能理解宝莱坞电影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载歌载舞,究竟是源于何处。
在克里斯南兴都庙四周,是 新加坡在近几十年新修的各种高大建筑。寺庙背后,则是 新加坡著名的宜必思连锁酒店。据说,这座酒店是 新加坡第一家国际连锁的经济型酒店。在 新加坡各类新兴的酒店中,明古连街的Ibis,已经属于“古老”的一类。但在它俯瞰下的克里斯南兴都庙,则在近200年的传承下,依旧活力四射。这种不同种族、不同年代历史之间的交汇和融合,正是 新加坡最让人好奇和值得玩味的所在。(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四马路上的观音堂,名声鹊起于二战期间日军对 新加坡轰炸时,在战火中不仅庇护了庙中的避难市民,建筑也毫发无损的奇迹。
在这里,看不到国内寺庙里到处充斥的各种摊贩和叫卖奉佛贡品的各种嘈杂。虽然,磕头烧香的,依然是许愿求签的人居多,实在不好说,还有多少真正虔信的佛的信徒跻身其中,但至少,比之国内的寺庙,这里的确可以称之为一方净土。
据当地的出租车司机神侃, 新加坡的宗教组织,包括所有的寺庙,每年都要报税,且要进行审计。相关的信息,政府都会公布。当时,听到这话简直让我感觉不可思议。随后,才感觉自己原来已经把那些被畸形生活扭曲的所谓“正常”当作真正的正常太久了,以至于已经不能适应什么是正常了!想必,若佛祖有灵,真要降灵赐福的话,灵山所向,大概绝不会包括 九州之内的那些“丛林”,反倒是“化外之地”,倒可能福田众多。(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观音堂与克里斯南兴都庙只有一墙之隔,直线距离不足5米。我就亲眼看到不少刚出观音堂的香客,转身就到克里斯南兴都庙前奉上一束线香。看他们的神情,虔诚的程度一点不比在观音堂前的时候差。但克里斯南兴都庙内的僧侣对于进入庙内做法事的信徒,自有一套自己的仪轨。所以,门外的非 印度教信徒供奉上香,和门内的 印度教徒点朱砂、做瑜伽,倒是互不干扰,各取所需,相安无事。(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观音堂前的步行街上,是一片卖花的摊贩。主要的品种,是一种被手工折叠了外侧花瓣,使之形如假花的荷花花蕾。这里生意很火,环境并不很整齐,但也不显脏乱;这里的摊贩没有悬挂营业执照,眼神散漫,丝毫没有任何警惕和慌张;这里也看不到市场管理员之类的人物时隐时现,更看不到警察,这里的人,大概不知道什么叫城管。(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四马路上,克里斯南兴都庙对面,街头小话剧。
据说是当地附近的剧院,每天固定在这里免费表演的节目。内容是戒赌向善,演员表演十分投入,完全不以路边观众的人数或者掌声与否而有所影响。反过来,路边上香的人和游客,也很有礼貌地让开足够的空间给表演者。如果不是要赶着去下一个景点,这样全情投入的表演,我倒是十分愿意一直看下去。 克里斯南兴都庙正门上方的雕塑群像,看场景似乎是婚礼之类的庆典仪式。在最上方,那个拿着横笛的神像,就是 印度教教主克里斯南(Krishna)的形象。
注意看左侧有一个蓝色的动物头人身造型的神像,我当时没有注意,只记得在庙门口右侧,也有一个这样造型的独立神像。只是动物头像看着有点像狗,又不是狗的样子。后来整理照片时,仔细看才发现,这似乎是猴子的形象。于是大为后悔——这分明就是中国神话中孙猴子的前身, 印度教神话中的神猴哈努曼啊!而我当时就站在那座蓝色的伟岸神像前,居然没有拍一张特写,简直太遗憾了!(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这是克里斯南兴都庙正门两侧的神龛中的一个狮首人身造型(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在 印度教神像造型中,神性的体现远不如人性和世俗的体现更加淋漓尽致。而这种发自内心的世俗欢愉,却让我这个非信徒,看着这些神像,感觉比较其它宗教的神像,更亲切、更容易接受一些。(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克里斯南兴都庙与背后的Ibis经济型酒店和谐共处
其实,所谓不同建筑、文化的和谐并存,并非所有建筑都要有一样的屋顶或者装饰。或者方圆多少公里之内,不能有什么样的特别出奇。所谓和谐,在于所有参与各方的心态和目的,以及对最终达成的相互妥协的共同遵守和维护。否则,除了毁灭所有的参与各方,最终归于文明的死寂,再不会有其它的“和谐”存在。(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新加坡街头一景——街边建筑为人行道留出的避雨遮阳的走廊。
旁边是这一带比较知名的一个艺术学校,所以在左边可以看到一个陪孩子来补习的家长和他的小宝贝。据说,最初只有华人带孩子来这里学一些艺术类的课程。 新加坡上学的孩子,课余上补习班几乎是惯例,但上艺术类补习班,则始自华人。但现在明显各族的孩子都不少。(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新加坡街头一景——街对面的一栋西洋式建筑。在赤道正午的阳光下, 新加坡的街道明暗分明。路边的建筑几乎都有非常靓丽的外立面和装饰、色彩。各种不同建筑风格交汇在一起,很有一种别样的情趣。(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大榴莲和鱼尾狮公园 ![]() 在“大榴莲”也就是 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内,非常别致的建筑风格,内外结构上的造型风格非常和谐。接近正午的阳光,将大厅内分割成不同的明暗区域。光与暗之间,不同的建筑元素和空间变幻,让人置身其间,很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潜意识。(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大榴莲”中,一处过厅的天花装饰。一连串的心型装饰漂浮在不同深浅的藻井中,不同的悬吊高度,让视线自然将过厅两侧的店铺和分支过道,聚拢到一起。非常别致的感觉。
在“大榴莲”中,一处过厅中央,是一个直通天空的藻井。站在下面仰视,那些漂浮其中的心型装饰,仿佛在静止中有了一种升腾般的动感。(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大榴莲”的背后,就是一个小小的观景广场,在这里可以隔着 新加坡河入 海口,远眺对面的鱼尾狮公园和 新加坡城的“CBD”建筑群。(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大榴莲”侧面街道上的中午风光(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新加坡与大榴莲比邻,而且同样闻名遐迩的摩天轮
![]() 隔河远眺鱼尾狮公园
![]() 鱼尾狮公园HDR模式近景(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正午阳光下的大榴莲近景
![]() HDR模式的大榴莲近景(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HDR模式下的大榴莲近景(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站在 新加坡河入 海口,身后是著名的大榴莲,前面是更加著名的鱼尾狮公园。左边那个正在建设的,是下一个“ 澳门”——一座建立在人工岛上的巨大赌场。现在,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个赌场已经正是开业。据说,在试营业的时候,就接待了500万人次的游客,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更据说,这赌场开业试运行的时候,凡是 新加坡当地人,必须出示身份证件,才能买票入内,且从侧门进入,场内酒水饮料自理。但如果是出示护照,即非本地人,则免票、正门进、全场酒水饮料免费。由此引发当地人的不满……
远处河对岸耸立的高大建筑群,是 新加坡城的“CBD”,远处古老的议会大厦尖顶,在赤道的阳光下,安静地与高出她许多的后辈们一起,俯视着这个城市。
相对于她并不真正久远的“古老”,那种夹杂在各种文明和种族之间的“现实”,可能才是真正让我这样一个在“天朝”生活了近半生的人,最为好奇和急于一探究经的“神秘”所在。
加坡街景(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大榴莲+摩天轮
![]() 新加坡河入 海口处的三大标志性建筑:大榴莲、摩天轮和大赌场
![]() 在鱼尾狮公园远眺对岸正在建设中的大赌场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新加坡1月份正午的天空(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著名的富尔顿酒店
![]()
河对岸远观“大榴莲”
新加坡入 海口处,连接两岸的大桥。一端是大榴莲和摩天轮,一端是 新加坡的商业和商务中心。
![]()
鱼尾狮公园
![]()
河对岸远观“大榴莲”
![]()
鱼尾狮和大榴莲
![]()
在鱼尾狮公园远眺隔一条马路的富尔顿大酒店(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鱼尾狮公园一角(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在鱼尾狮公园里,有一个紧邻鱼尾狮大塑像的小游船码头。在这里,可以乘坐游船,沿着 新加坡河入 海口,像上游浏览一圈。我个人感觉,第一次去 新加坡,还是值得坐一趟的。
![]()
在游船上远眺大赌场和摩天轮(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靠近赤道的正午天空
![]()
鱼尾狮公园码头,敲钟招呼上游船的老人(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从 新加坡河河口对望鱼尾狮公园
从 新加坡河逆流而上,可以看到河边矗立的 欧洲殖民者莱佛士塑像的背影。在 新加坡,莱佛士被视为 新加坡开埠和新时代文明启蒙的先驱。这座塑像,就树立在他当年在 新加坡登岸的泊船北码头。
在1819年,38岁的莱佛士,这个出生于 加勒比海英属殖民地 牙买加的 英国东 印度公司官员,以爪哇总督的身份,登陆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小岛,并宣称要在此建立一个自由港。根据维基百科上的介绍——
他在当日宣布东 印度公司已经从 苏丹手中获得了 新加坡的治理权,而事实上这个治理权来得并不完全合法:当时合法的 苏丹并未同意莱佛士的要求,莱佛士是在推翻了这个 苏丹,并另立 苏丹之弟为名义上的统治者后,才取得了 新加坡。莱佛士成为 新加坡总督,直到1823年离职,返回 伦敦。他是 伦敦动物学会的首任主席,于1817年获册封为爵士。
现在, 新加坡视莱佛士为国父。各种以莱佛士命名的建筑和机构,在 新加坡随处可见。(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闻名遐迩的“克拉码头”,距离RiverSide Point不是很远。这里现在已经变成一个酒吧和餐饮聚集的娱乐休闲中心。整个街区都被大型的钢结构立柱挑帆样式的天蓬笼罩起来。沿岸,是一排精致的空调遮阳伞餐吧。在这里吃一顿饭,要比在 新加坡其它地方贵不少,但相比于国内类似场合的消费,这里已经算是相当平易的消费了。
新加坡河在殖民地时期的老码头,名叫RiverSide Point。最早期的欧亚水路中转站, 马六甲水道中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就座落在这里。画面上的那条船,就是带游客游览 新加坡河的小渡轮。(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沿 新加坡河逆流而上,在河口附近,是大量的现代建筑,其中混杂了一些殖民地时期的老古董。
这座紧邻河边的建筑,外立面非常花哨,打听之后才知道,这里是 新加坡政府的文化部所在地。 大概只有在接近赤道的地方, 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才能展现出如此变幻万千的建筑立面效果。(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河岸、酒吧、老屋、摩天楼,
在 新加坡河上的游船里,一眼望去,不同时代烙印的建筑和风景,如同色彩各异的颜料,铺撒在赤道正午的天空下,形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画(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新加坡河畔鳞次栉比的酒吧和餐吧(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新加坡河畔高耸的摩天楼,在正午的阳光下,白色的云反而显得有点阴暗(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新加坡河畔鳞次栉比的酒吧,和旧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显得非常有味道。只是不知在夜晚,这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象。(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新加坡河畔,悠闲的游客和当地人。
![]() 新加坡河畔,类似于CBD的建筑群中,中国银行所在的大楼,显得格外醒目。(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河畔,别有情趣的城市雕塑。
这种完全融入城市此地环境的雕塑,与整个 新加坡城市的风格,有着非常内在的一致性。(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新加坡河上的古老钢索斜拉桥(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另一个角度看鱼尾狮公园,背后是大榴莲
酒店、购物中心的午饭和街景从下飞机,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在 新加坡城里一通暴走,终于完成了既定的游览项目。现在可以到预定的酒店入住、小憩一下了。皇家酒店名字很洋气,但实际只是一个由中国投资人控制的旅游酒店。价格还算适中,房间和服务都还可以接受。距离地铁不远,距离市中心也不是很远,坐地铁两三站,就可以到达。
从酒店客房的窗户向外望,远处是赤道附近最常见的“风起云涌”景象。 在云天之下,是绿树掩映下的一座小教堂(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酒店大堂喷水池里的锦鲤
![]() 新加坡街头建筑风景随拍,HDR效果(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新加坡街头建筑风景随拍,HDR效果(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新加坡街头建筑风景随拍,HDR效果(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典型的,几乎在每一个 新加坡的大型购物中心的地下都有一个的,类似国内那些分布在超市地下室或者购物中心顶层的“美食广场”
这里的种类明显不如国内多,但看上去很干净,环境也不那么嘈杂、拥挤。关键是,真的很便宜,即便是折算成人民币,和国内对比,也算得上价廉物美。
购物广场中的幼儿活动区
在这里,除开比较安静、比较干净、人们都比较有礼貌外,基本上看不出和国内有什么差别
住宿宾馆附近的一个购物广场
这里应该属于 新加坡的中等繁华地带,典型的日常购物环境
这种东西,据说源自 福建一带。名叫(口力)沙,那个字我打不出来,但音“剌”。当地人叫“laksa”。
其主要原料,是一种很筋斗的,类似面条一样的主食。配合一些海鲜和蔬菜。汤应该是 广东一带特有的高汤,味道酸辣可口,非常好吃。
这是刚才那个小吃亭里出售的一种美食——马鲛鱼乌打。
其实,就是将加工好的鱼肉包裹在类似荷叶一样的植物叶片里,然后烤制而成。的确非常美味。
在 新加坡街道两侧的饮食摊点吃饭,最大的惊喜,就是随时会有不请自来的“小客人”——各种当地的小鸟,会非常自然地跑来与你共进午餐。
这就是在我们吃饭时,停在一旁的栏杆上,据说是当地非常常见的一种小鸟。当时看到它时,觉得它的眼神,真的非常机灵有神。可惜,我的镜头不够长,没能把它的特写抓下来。
这是宾馆附近一个购物广场里,与星巴克咖啡比邻的快餐亭。里面专卖一些当地特色和 广东、 福建风味的小吃。(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发现非常喜欢拍那些倒映在玻璃幕墙上的云彩和建筑
无意中,又为 新加坡的小鸟们留下了一个小影子(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发现非常喜欢拍那些倒映在玻璃幕墙上的云彩和建筑(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新加坡街景随拍,HDR版(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大东海的落日和新加坡美食提到 新加坡,就肯定会提到 新加坡的美食。提到美食,就必然会提到大东海。也就是 新加坡城的东海岸边上的一处海滨公园,在这里聚集了一些可以说全球知名的饭馆。没到华灯初上的时候,这里基本上都人满为患。到达 新加坡的第一天,我们也不能免俗。在这里的亲戚特意在这里宴请我们全家,也算是一种开了另一种的“洋荤”了。
新加坡著名的东海岸公园,这里聚集了一些非常著名的餐饮名店。至于这里的海滩,其实看起来一般。
这是东海岸的指路牌,上面可以看到这里最为人熟知的店名:无招牌、红房子、珍宝、长堤……
东海岸的日落
![]() 其实,在东海岸,并不能感受大海的辽阔和气质,因为在海的对面,是大批停留在海面上的远洋货轮,在大海的一侧,则是一座巨大的石化城。在那里,终日不停的燃气火炬,在傍晚渐浓的夜色中,显得非常醒目。
![]() 东海岸距离 新加坡的樟宜国际机场非常近,这里经常可以看到降落的国际航班,在距离海面很近的高度,从大批的货轮上面掠过。
![]() 著名的无招牌,夜幕还没有降临,这里已经高朋满座,而旁边的那家店,明显的比较冷清。
![]() 对面的珍宝也一样快要人满为患了
![]() 云与月
潮起云飞
![]()
远眺海潮将起,百舸争流。
比翼
![]() 云上月
![]() 碧空云飞
![]()
云之上
繁华背后,长堤的背后
正是人潮涌动时,华灯绽放下的无招牌
第二天,飞禽园、野生动物园和夜间动物园飞禽园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但从地图上看,真正人口密集的区域,在其版图上,其实只占据了不到一半的部分,剩余的部分都是丘陵和植被茂盛的山林。著名的飞禽园和野生动物园,就处于这两个地带之间。从交通上看,打车或者公交,是达到这里的唯二选择。地铁肯定是不通的。公交实在不敢尝试,于是,到达新加坡的第二天,我们第一次独自开始自己的旅程。前一天,主要的形成,都有亲戚陪同,基本上没什么需要我们操心的。而且,我看他们主要交流,也都是华语。
出了酒店大门,街边招手打车,和国内没什么不同。但发现 新加坡道路上的车速很快,而且,基本上看不到有人随意横穿马路。很多人介绍说,在 新加坡,乃至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汽车是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先从人行道通过的。但在 新加坡,除非有红绿灯的路口,至少我看到的,是行人并没有多少优先权。当地的车速之快,远超出我的想象。实在不能设想这样快的车速,如何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刹住车,让行人通过。而且,似乎主要街道上都有过街桥或者地下道。除了我们这样人地两生的游客,似乎还真找不到在马路上,需要找地方横穿的当地人。
当地的出租,开车的司机各种民族的都有。我们遇到的头一个,应该是位马来裔或者带有一点 印度裔血缘的司机。但他一口相当流利的华语,当时就让我吭哧了半天说不利落的洋泾浜英语彻底没了用武之地。而且,他除了第一眼没判断出我们来自哪里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侃侃而谈。和 北京的的哥如出一辙。看来全球开出租的,都喜欢侃山!
另外,有点意外的是,在 新加坡的这几天,多次被当地人当成 台湾人,甚至 日本人。但明显来自国内的移民,却可以一眼确定我们来自大陆。后来亲戚解释,内地来的游客,普遍比较张扬吵闹,且行为举止比较粗放。更显著的是,多数内地游客都是成帮结伙。如我们这般一家人四处溜达闲逛的,还很少见。反倒是 台湾和 日本等地游客,比较多见这样的类型。 这里,就是 新加坡著名的飞禽园。一进门,就看到一堆各色大小的鹦鹉,蹲在架子上,在赤道强烈的阳光下,非常散漫傲然地俯视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
![]() 与其说,飞禽园是个动物园,到不如说,这里首先是个热带植物园。只不过,里面的鸟类比较多而已。 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公园,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植被繁茂,花卉很多。再就是动物鸟类很多,且几乎都是散养!这一点,和内地的公园,尤其是动物园截然相反。甚至,在一些地方,人反而是在笼子里。当然,一些猛兽猛禽,还有会飞得很高很快的动物,也还是有笼子的。但林间小径上经常穿行而过的各种小动物,着实让我们家少爷兴奋了一阵。但是,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追逐这些动物。这不仅没有礼貌,且会引来公园管理人员的阻止。(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如这般遮天蔽日的大树,在飞禽园和其它公园,随处可见。(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这种枝叶布满天空的感觉,非常好。至少我非常喜欢。(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远处池塘边,一群正在悠闲栖息的火烈鸟。这群颜色是粉红色的。(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林间小径旁,一簇正在绽放的兰花。究竟属于什么种类,我说不清楚。应该也是 新加坡国花胡姬花的一种。胡姬花,其实就是兰花。而兰花恰恰是一类具有几乎无数变种的花卉。
![]() 长镜头拉近,正在休息的粉红火烈鸟
![]() 赤道接近正午的阳光下,路边泛着鲜亮色泽的绿叶。那样的光泽和质感,会让你由衷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活力和毫无保留地绽放的热烈。
![]() 一米阳光
![]() 纤细的藤蔓
![]() 阳光的纹理
![]() 飞禽园每天都会举办几场表演,非常值得一看。这位,就是表演的主持人。
![]() 表演中,上场走台的火烈鸟
![]() 强烈的阳光,让大嘴犀鸟颈部的白羽显得有些过曝。这两个小家伙真的很漂亮!(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参加表演的一只鹦鹉
![]() 让游客高举花环,训练过的鹦鹉绕场一周,穿过花环
![]() 呵呵,看这个游客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鹦鹉穿透蒙着薄纸的圆环。
![]() 这,是一只鹰,而且是没有被剪掉翎羽,可以飞翔的鹰。在国内,动物园里大概已经没机会看到这样还能真正飞翔的猛禽了。
表演中的鹈鹕,也就塘鹅,后面那个,是来插科打诨的工作人员扮演的一只大号鹈鹕(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第二天的情况
表演中的各色鹦鹉
阳光下,鹦鹉的羽毛鲜亮艳丽
这只鹦鹉的个头实在不小
![]() 鹦鹉们吃的是瓜子
![]() 路易斯同学正在抓拍鹦鹉
![]() 表演结束了,这是表演专用的场地(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飞禽园内随处可见各种的热带植物和花草,这是一株路边看到的,可惜叫不上名字来。
![]() 在鹦鹉区域,大群的鹦鹉聚集在专门的支架上。显然这些鹦鹉都是野生散养的,因为可以看到它们自由地在树丛中飞来飞去。四周也看不到栅栏或者网状的遮挡。但这些鹦鹉似乎对飞行的兴趣也不是很大。只是在枝杈间跳来跳去。(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回眸,这个,算是一种冷笑吗?
![]() 鹦鹉的种类其实并不很多,但看上去的确非常斑斓耀眼。
![]() 虽然不喜欢飞行,但看来鸟类的天性并没有完全丧失,几乎没有一刻是安静的。总是在枝杈上动个不停。
![]() 距离鹦鹉们不远的地方,一群火红色的火烈鸟在池塘里嬉戏。(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火红的颜色非常耀眼,可惜D80的对焦系统似乎和火烈鸟的羽毛不对付,总是跑焦。
![]() 三剑客,那个坏蛋在你们背后呢
![]() 严阵以待的三个小家伙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这是抓得最清楚的一张,可惜,没能看到大群火烈鸟起飞的场景。而且,很怀疑在那么狭窄的飞禽园里,这些巨大的鸟类是否可以自由起降。甚至,我怀疑这些火烈鸟根本就是不能飞的。 火烈鸟群中一只孤独的鸬鹚
![]() 火红的颜色把池水都染红了
![]() 这些弯曲的脖颈实在让人惊叹
![]() 大树上三只如隐士一般的鹈鹕(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晒太阳
![]() 遗世孤立
![]() 飞禽园内的大树和云天(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路边的胡姬花
![]() 盛开的……这是什么花?看着眼熟,但就是不知道名字
![]() 池水中,悠然徜徉的野鸭(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温暖闲适的感觉
![]() 娴静与安详(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飞禽园内的单轨小火车的轨道,凌驾在园区曲折的小径上。(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倒影(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正午时分,暴烈的阳光和安闲的鸟群(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三只懒散的鹈鹕
![]() 浮波而来
![]() 动与静
枝头俏丽一回眸 这里,一侧是猛禽的笼子,一侧是珍珠鸟的巢穴(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这么大的冠子,倒是和它的体型很班配。
![]() 别看这个家伙很纤细,但绝对是肉食动物。我们眼看着一小群这种小鸟,眨眼间就将一条一斤大小的鱼分食得精光。
![]() 赤道附近的天气虽然炎热,但 日照却时断时续。因为云层的变化太快,几乎每个小时,都会上演阴晴变换。(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野生动物园和夜间动物园飞禽园在 新加坡的一侧,野生动物园则在 新加坡的另一侧,中间间隔的距离不近。但既然一天剩下的时间不是很多,而且,野生动物园旁边,还有一个只在夜晚开放的夜间动物园,所以,我们还是决定今天就跟动物卯上了。出了飞禽园,我们直奔野生动物园。当然,还是继续打车。
野生动物园,在我感觉里,远没有飞禽园有趣。主要是那些野生动物,基本上都在睡觉!当然,最常见的,依然是茂密的热带植物群落。
![]() 路边溪水中,一条短吻鳄。
![]() 几乎在同一个地方,另一种几乎与鳄鱼一样古老,体型差异巨大但外形很类似的动物,出现在我的镜头前——一只小蜥蜴。
![]() 遮天蔽日的棕榈叶
![]() 寄生藤和攀援类的植物,爬满了路边的所有可以攀爬的物体。
![]() 在 东南亚具有悠久历史的白虎,但是这个时候,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
![]() 睡姿很性感!
![]() 在野生动物园里一样有不少飞禽,这只鹦鹉,倒是在飞禽园中不大常见的品种。
![]() 野生动物园内的一处土著居民的仿建群落(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这样的雕塑,看起来很有点热带风情
![]() 群像雕塑(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野生动物园内的锦鲤
![]() 野生动物园内到处乱窜的小动物们,他们丝毫不在意打扰了游客,自顾自地到处乱钻。所有的游客也都自觉地给它们让路,避开他们觅食的区域。
树叶下,一只伪装得几乎可以乱真的旱蛙。具体的品种,我就说不上来了。(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天色已晚,月亮已经在天上挂得老高。但周围的环境,并没有显得更宁静。因为原本,这里也就不是很吵闹。(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并不很密实的枝叶布满天空,虽然不能遮挡阳光,但依然让人感觉清凉。(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一只孔雀带着一窝小家伙,从一只叫不上名字的大鸟身边溜过。这些,其实都应该算飞禽的。
夜幕降临,夜间动物园即将开门。按照要求,在夜间动物园参观,由于动物们的眼睛为了在夜晚看清东西,瞳孔都放大,这样闪光灯对动物眼睛的伤害会很大。因此,参观时禁止用闪光灯拍照。于是,包括很有意思的夜间动物园表演项目,就都只用眼睛看,没有任何照片。这里,只记录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在看夜间动物园的专场表演时,一开始灯光变暗,全场鸦雀无声。一束灯光打向舞台一侧的高坡,一只通体雪白、体型修长的狼,轻盈地跑上坡顶,站定,昂起头,POS摆好后,“嗷呜……”全场响起一片狼嚎!随后,那狼非常郁闷地蔫头耷脑,灰溜溜跑会后台。全场又是一阵大笑,和此起彼伏的“嗷呜……”。
第三天,植物园、圣淘沙岛和海之韵灯光烟火秀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是所有介绍 新加坡旅游景点的书籍中,必然会提到的一个去处,也是一个的确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时间——这个植物园非常大;其次你有足够的休闲懒散的心情——抱着看新奇或者尝鲜的心态,在这里只怕会比较失望。因为这里再大、再好,也就是一植物园。这里,是我们在 新加坡的第三天中的第一站。 植物园进门处的水榭(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热带阳光下,闪烁着油亮光泽的灌木丛
![]() 这似乎是某种可以用来榨油的植物,不能确定。
![]() 植物园内一排依山而建的游廊,游廊上的遮阳顶棚很是别致(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植物园内一景
![]() 在强烈的阳光下,植物园内的场景,明暗交替非常明显甚至突兀,经常会发现镜头里的景物一半近乎全黑,另一半已经彻底过曝。(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植物园内的林间小路(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园内一景,植物园内和 新加坡其它地方一样,经常会看到一些城市雕塑。都是非常生活化、很温馨的那种。这与大陆以及前苏联曾经流行的那种充满说教性的城市雕塑,风格截然迥异。(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植物园内随处可见的高大乔木,那种每隔一段才张出一个树冠的树木,当时还特地打听了名字,可惜现在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在每颗树下,都有一块白色的小牌子,上面有华语、英语标注的,这颗植物的相关名称和植物分类学的讲解。(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园内一景(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植物园的地形分布示意图
![]() 路边的一丛小花
![]() 胡姬花园,是植物园内很大的一处专项展区。里面种植了非常多种类的各式胡姬花,还摆放了不少盆栽景观。胡姬花是 新加坡的国花,其实就是国人常说的兰花。在 新加坡,胡姬花有被成为卓锦·万代兰。其意蕴含“卓越锦绣、万代不朽”的祝愿。据说,最早的卓锦·万代兰,是在19世纪,一个旅居 新加坡的 西班牙女士,叫爱尼丝·卓锦的,首先在自家的花园里开始种植。后来,是当时已经建立的 新加坡植物园,为了纪念这位女士,才将她培育的这种胡姬花,命名为“卓锦·万代兰”。
兰花,也就是胡姬花的种类非常繁多,且不断有变异的新品种出现。我有一个朋友,是植物分类学方面的国家学术带头人,对兰花有专业研究。据他说,很多兰花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因此没太大价值。很多被炒成天价的兰花,其实并无多少学术和经济价值。但他遇到这些东西,往往不能纯按学术角度评价。但又不愿意顺从商业利益而违背科学精神,因此经常回避有商业性质介入的兰花活动,宁愿跑到诸如雅鲁藏布大峡谷里,一蹲就是小半年。
在 新加坡,胡姬花更多的是成为一种文化载体。有大量的新品胡姬花被用一些具有显著知名度或特殊意义的人名来命名。比如在这里,就看到以“成龙”、“裴勇俊”、“戴安娜王妃”,以及曾经作为 新加坡第四百万名游客的一位 澳大利亚普通女游客的名字,命名的胡姬花。当然,这些胡姬花,基本上都只能看到照片。真花据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看到,且即便培植成功,也一律不得向外出售。
胡姬花其实非常适合微距拍摄
![]() 但由于胡姬花园的光线受到天气和种植高度的影响,要拍好,其实并不容易。
![]() 这次去 新加坡,没有带外置闪光灯,所以在阴天的时候,只能用相机的自带闪光灯,打出的光太亮且太硬,让花朵丢失了很多自然的柔美感觉。
![]() 尤其是,胡姬花的花瓣肉质比较肥厚,透光性不如别的花瓣和植物叶片,因此逆光效果往往出不来。轮廓光的效果,就更难把握,因为这样的地方,很难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下,做好布光。单反相机取景的局限性,在这个时候暴露无疑。反倒是卡片机有时可以拍出效果不错、构图独到的片子。
![]() 胡姬花园内的林间小径(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这是一种常见的胡姬花,在国内的公园内也可以经常看到。但老式数码相机的对焦系统,对黄色的识别能力,似乎比较差。拍这种画,我十次里一定会有七八次跑焦。 一直都在拍照,几乎没有留意过这些花的名字。而且,肯定也记不住。无论是他们的学名还是花名。于是,索性根本就忽略过去,专心在镜头里重新发现这些漂亮的花朵。
![]() 胡姬花很少有一朵朵单开的,多数都是扎堆儿似的一大捧花聚集在一起。因此,取景时的景深控制,就很考研构图能力和摄影技巧。这这个方面,我承认自己完全还在门外,根本没找到合适的感觉。所以拍出来的照片,多少凌乱,少数平淡,极少数能懵上一两张说得过去的片子。
![]() 间杂在胡姬花中的赏叶植物
![]() 花瓣和叶子上的白斑,应该雨水留下的痕迹,很可能是盐分。这里基本上就是沿海,空气湿润,含盐量应该比内地高不少。但空气的清洁程度,似乎应该不会让植物的叶子上凝结出这样密集的灰尘痕迹。
![]() 大片几乎野生的胡姬花
![]() 这种类型的花朵,非常适合冷光下的质感体验。但实际上,这种花瓣的质地,似乎并不像它看起来的那么厚。
![]() 这是在阳光正面照射下的效果,后期调整了一下色温。
![]() 这是完全另一种感觉的花朵和质感
![]() 虽然胡姬花的样式变化多端,但基本上规律还是非常明显,比如花蕊的形状和花瓣的分布方式等等。
![]() 这个,应该是另一种著名的热带花卉——但我依然叫不上名字来。
![]() 近景,貌似跟上一种花是近亲,至少也是同一种类的,也就是说,我还是不知道它是什么。
![]() 同样的东西,在野生动物园和飞禽园,也都有看到。
![]() 植物园里,还别出心裁地建了一座镜子走廊。站在其中,两侧会出现延展到无穷远处的花海和无数个自己,很有梦幻效果。其实,你自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一个人和两边一小丛小花。
![]() 一只正在花上耍杂技的小鸟
![]() 花朵洁白如玉的质感,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遗憾!
![]() 这张就比刚才那张好不少。
![]() 新芽
![]() 宁静的妖娆
![]() 一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小雨,让这株胡姬花的中心积存了不少雨水。
寄生在大树根部躯干上的胡姬花 这是上面两张照片中,那种胡姬花开放后的样子。
![]() 雨后湿润的叶片和小花
![]() 太阳雨
![]() 朽木与新生
![]() 寄生兰的一种
![]() 又一种别致的小花
![]() 胡姬花园内的雕塑
![]() 胡姬花园内的景观布置
![]() 胡姬花园内的景观布置,唯一不能理解的是,这里为什么要用笼子罩起来?
![]() 紫红色的胡姬花
![]() 这种胡姬花,就应该被成为“卓锦女士之兰花”的“卓锦·万代兰”。
![]() 晶莹玉润
![]() 这个花型,很像 日本的武士盔甲中的头盔和面具。
![]() 花瓣的质感
![]() 胡姬花园内的景观布置
![]() 胡姬花园内的景观布置
![]() 胡姬花园内的景观布置
![]() 胡姬花园内的景观布置 胡姬花园内的景观布置
![]() 又一种新颖的造型
![]() 雨露滋润下的绽放
![]() 雨后日光下的胡姬花
![]() 玉一般的花朵
![]() 这张虚化的效果,感觉比较满意
![]() 阳光的雕刻感觉
![]() 又一种新形式的胡姬花
![]() 这个,貌似还是胡姬花
![]() 透亮的大芭蕉叶
![]() 身上长满各种寄生类植物的大树(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路易斯同学正在给路边的灌木照相
![]() 如果没有记错,这应该属于蕨类植物。那些褐色的斑点,应该是传说中的孢子。
![]() 正午阳光下,大片的兰花(单张RAW照片伪HDR效果输出,enfuse合成效果)
![]() 植物园内的温室大棚内,攀援在墙壁上的寄生藤。
![]() 大片的寄生兰
![]() 这个我就叫不上名字来了,但看着似乎是一种蕨类。
![]() 极度潮湿的大棚内,细小的枝干上挂满了水汽凝结的露珠。
![]() 传说中,热带雨林中恐怖的食人树的原型之一,食蝇草。
植物园里的真正常驻动物居民——松鼠 植物世 |